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摩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一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书》载,夏侯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意为高官显爵)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这反映了( )
A.治世不一B.耕读结合
C.半部《论语》治天下D.儒学独尊
3 .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法家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D.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抨击封建专制,提倡个性,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2022-05-2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用什么手段有效地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汉书˙元帝纪》中曾经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下列观点中,其治国手段或理念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5 .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弟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因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引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


(1)根据材料-,写出先秦时期两种不同的治国思想,其中被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实际采用的是哪一治国思想,请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习近平讲话中“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提示写出当下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结合所学列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3个突出成就。
2022-11-0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汉书》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已经建立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2022-05-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西汉)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以下选项中,与上述材料涉及的史实不符的是:
A.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上升
B.儒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
C.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D.入太学就读的机会被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
2018-12-04更新 | 789次组卷 | 8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卷十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史料记载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用马。……民有不循斯教者 ……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顾钧集》第5卷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10 .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结合所学简述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西藏地区治理的主要举措,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
(3)指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事例。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陆为“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所做的努力。
2022-07-12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