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根据考古发现,东汉的太学一处在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B.统治者加强了对太学的管理
C.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D.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2 .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
2020-08-11更新 | 338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玉山县一中高一下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4 . 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谥号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
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
2020-06-28更新 | 768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立国之初,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大为流行,汉初士人并不局囿于某一家某一说,而诸家并用,如贾谊就“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泉错曾”“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又“受《尚书》。”这种现象
A.昭示思想解放潮流即将到来B.为儒学新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C.表明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D.反映汉初出现思想混乱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在法律条文缺疏的情况下,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影响国家政治生活B.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成为官吏选拔标准D.统治者推动儒学法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秦朝至西汉初年,军功地主势力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西汉中期以后逐渐衰微,从知识阶层中崛起的新兴地主势力不断发展,到东汉时期形成士族地主,其势力久盛不衰。这一社会阶层的变动反映出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B.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秩序稳定
C.儒学的政治地位日趋加强D.重文轻武理念成为治国共识
2020-06-01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人形成了一个顽固的看法:儒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帮凶,是封建社会或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来,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专制统治,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其实,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一种批判精神,可以说就是反专制主义的传统。他们以对民的态度来区分圣君和暴君,反对君主个人独裁暴政,主张以道对君权于以一定的限制,认为治理国家,应以道为本,道比权位更为重要。

——摘编 自韩星《儒学是专制主义的帮凶吗?》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