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5 道试题
1 . 汉元帝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元帝下诏指责大臣失职,于是丞相于定国便以灾异引咎辞职。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
A.深入人心,为君臣所接受
B.论证了皇权的合法性
C.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D.内容发生了变化
2019-06-14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三中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黄仁宇曾这样评价汉武帝:“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这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对此言论解读正确的有
①“五经博士”的设置使经学与利禄之途密切相连
②“着眼的宗旨”是指巩固政治上“大一统”局面;
③“策贤良”由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中正负责推选;
④黄仁宇对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大体上持肯定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2020-12-12更新 | 120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中学上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 着手创办太学。太学教官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学生按考试成绩的高低获得一定的官职。汉武帝还下令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

——摘编自栗洪武、郭向宁《“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开放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建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时期,皇帝下令让太常“对策”儒生,公孙弘在百余人中等次被排到最后,但汉武帝欣赏他的文章,把他列为第一。儒生公孙弘后来被任命为丞相。这说明当时
A.科举与儒学实现结合B.儒生把持了中央政权
C.儒家背离了先秦传统D.儒学人才受到了重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来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了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当时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另一方面,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这些食客中,有各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相互话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大一统紧密相连,使“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儒家主张“任德”,这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的程度。儒家的许多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独尊的儒学把封建政权和族权、神权、夫权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束缚、奴役和压迫人民的沉重的精神枷锁。

——摘编自乔光中《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俗术”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8 . 材料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2)仔细观察上述两幅图片,然后比较图甲和图乙,提取有关西周时期和古代希腊时期的两项共同之处的信息,并分析出其共同之处的含义。
(3)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基础。请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建设制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9 .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隋文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西汉《盐铁论刑德》冲记载:“《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种司法模式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顺应了黄老之学流行的趋势
C.保证了司法量刑的合理公正D.符合了天人感应的内在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