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2次组卷 | 6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要求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一变化
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D.有助于理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021-05-27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2017·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B.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德性
C.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D.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2020-03-19更新 | 305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此现象
A.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B.反映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
C.表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
D.奠定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风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1)16、17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