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经学形态的儒学,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它可以发挥“以儒治国”的功能,却难以收到“治心”和“治身”的功效。如果不敢变这种情形,儒学便不能成为全民族的文化共识。于是把儒学的发展空间向人生哲学领域拓展,成为他们的选择。材料可用来说明
A.理学产生的现实原因B.理学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C.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D.儒学文化作用受到质疑
2022-03-14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题
3 .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格局的变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儒学地位的强化D.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
2021-10-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2021-09-03更新 | 569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2次组卷 | 66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尚品书院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韩愈生活的时代,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人心的涣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为国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为此,他
A.特别强调“知行合一”B.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C.提出儒家“道统”思想D.提出从“性命之源”来理解孔子之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
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
C.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较大D.儒学社会主流地位的动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依据如表能够推断出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
记述出处
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全唐文》
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太宗诏集》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全唐文》
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全唐文》
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主流文化B.佛道正统地位之争最为激烈
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D.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10 . 汉代察举制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汉末魏晋时,人们经常论辩的话题之一是“君父先后”。据此可知,汉末魏晋时期
A.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B.社会对伦理道德产生怀疑
C.儒家意识形态遭遇危机D.儒学受到佛道二教的冲击
2021-01-0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复习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