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悉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认为,“天理和人欲不能并立”,“天理为主而人欲听命”更是不能成立,故而“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可能的。这说明王守仁思想中
A.隐含一定的反抗色彩B.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
C.倡导民主和个性自由D.对高度集权有所批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甚至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A.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B.注重加强道德修养
C.体现平等和叛逆萌芽D.最终引出异端思想
4 . 董仲舒提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二者的主张
A.与传统儒家思想根本不同B.在"德政"方面明显对立
C.有利于统治者施行"仁政"D.分别吸收了道、佛的思想
5 . 王阳明出任地方巡抚时,曾发布大量的“告谕”,制定“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总之,人人要去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这反映出王阳明
A.关注下层民众的经济诉求B.引导官民的道德自觉意识
C.倡导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D.宣扬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7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2021-01-10更新 | 1735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021-01-09更新 | 6245次组卷 | 50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二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主张产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