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2019-12-04更新 | 1165次组卷 | 4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都冲击了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守仁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怜悯之心)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兄便是悌。”由此可见,王守仁认为
A.致良知是个体自觉自愿的行动
B.格物致知才能真正体悟天理
C.致良知须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
D.发明本心要抛弃“三纲五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治国”、“平天下”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这位思想家应是
A.朱熹
B.王阳明
C.黄宗羲
D.顾炎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以下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
A.“正君心”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众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2019-05-12更新 | 524次组卷 | 30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东方理想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2019-05-07更新 | 432次组卷 | 33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强调了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