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王阳明看来,道”就是“良知”。有人让他说明“道”究竟为何物,他的感受是“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如含诸口,莫能相度”,“良知”是非理性的自我,所以王阳明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据此可知,王阳明知晓“良知”的最佳途径是
A.诚心向佛B.求诸自心C.读圣贤书D.格物致知
2 .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格物就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只是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依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

——《答黄子耕四》《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简述汉武帝利用董仲舒新儒学加强思想专制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指出理学思想来源和实质。
2020-11-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此语出自于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活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荀子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
5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志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的措施,简述这一措施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2)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2020-11-1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守仁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下列各项中符合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存天理,灭人欲。”
C.“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是故谓之良知。”D.“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所倡导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为下层民众及新兴阶层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这一主张最可能是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天下为主,君为客”
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D.“循天下之公”
8 .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下为公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语·宪问》之“子路问君子”章,问“为行何如可谓之君子”,孔子给出了君子之道的基本生成关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者,修身也……‘安人’者,齐家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

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据《论语正义》等整理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积极成分,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人格的意蕴有三:“孔颜乐处”;“民胞物与”,意为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浩然正气”,即执著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来压迫所动摇。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为“天下为公”注入新时代内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赋予“儒”的含义和他的教育目标,阐释“理想主义的精神”。
(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朱熹认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仁者应有怎样的品格与境界?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一问作答:①概述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替人民谋幸福”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②简述中国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怎样的重大时代课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あ,久而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蔤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
2020-11-1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陆九渊曾经和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在鹅湖进行辩论,以下属于另一位儒家人物的观点是
①扫除人心之弊   ②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③仁者需要强烈社会责任感   ④反对皓首穷经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