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陆九渊认为教育可使人存心养心和去蒙蔽、明天理。在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及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艺,才能学以成人。可见,陆九渊
A.强调把读书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B.认为心本原使教育内容流于空洞
C.认为教育治学的目的是探寻技艺D.倡导教育要兼顾教化性和实用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批评王阳明及其后学,将他们对儒家经典的态度归纳为“六经注(注解)我,我注六经”,叹息“孔子大圣一腔苦心,程朱大儒穷年毕力,都付诸东流已耳”。这反映了明代学者
A.逐渐取代程朱理学B.对儒家思想的系统性批判
C.社会影响比较广泛D.注重对儒学的个性化理解
2021-08-26更新 | 30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悉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4 . 王守仁在晚年将自己大半生的学术思想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可以推知其学术思想
A.深受佛家伦理的影响B.摒弃格物致知的方法
C.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D.具有经世致用的意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学术辩论会,是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正面交锋。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双方争论的焦点是(  )
A.善恶论B.道统论C.理气论D.方法论
2017-08-2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三台县塔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补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一书中提出“民看吾同胞,物否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但孔子没有对道德人伦的原则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的概括。后世的儒学家对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9 . 下表为某学者对朱熹理学思想三个不同方面的概括。据表可知,朱熹
A.仅对可见之物进行探究B.主张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C.将自然与儒学有机结合D.致力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2020-11-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C.对伦理纲常哲学的概括D.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2021-02-02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