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也”。朱熹的这一观点
A.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B.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D.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2023-04-03更新 | 815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培优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朱熹和王守仁都讲格物致知,朱熹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王守仁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以下对二人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强调探究万物,后者主张心中体验
②二者主张体现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派别
③后者是对前者主张的完全否定
④后者力图解决前者产生的弊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 . 下列有关朱熹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B.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C.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D.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D.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6 . 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
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D.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2018-09-07更新 | 284次组卷 | 17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19-01-30更新 | 524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全椒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评述意在
A.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
B.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
C.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
D.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