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学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里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材料强调了
A.理具有客观外在的统一性B.万物皆一理的本体论思想
C.天地万物应有其自身规律D.格物致知的具体认知方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写道“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大意是说,天下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不强盛就会走向衰落;治理国家若不寻求发展进步,已有的安定和谐就会遭到破坏,社会面临倒退。下列材料最能契合这种思想的是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D.“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故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
A.以天理来克制人欲B.善恶差别不能改变
C.存心养性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5 . 北宋理学家张载曾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他们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并且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张载此举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完成了儒学复兴大业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体现了传统民本思想
2021-04-16更新 | 489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江苏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这一言论
A.旨在阐释先秦儒家经书字句B.体现了理学世俗化和实用化倾向
C.批判继承佛道唯心主义观点D.反映了儒学神秘化和繁琐化特点
2021-05-05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江苏地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的各种形态,并绘成了梅谱。他以扇形梅花联想到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
A.重视科学理论的探究B.坚持自省的求理方式
C.践行了格物致知主张D.规范了社会道德秩序
2021-11-22更新 | 2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021-12-23更新 | 405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励人们奋发励志;又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荀子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
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
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
2021-05-07更新 | 288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备考金卷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