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宋代儒学家们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积极参与“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等政治经济改革。这反映了
A.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B.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
C.知识分子的功利意识D.“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2022-03-30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2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于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斁,民以不康。”(王夫之《宋论·太祖十五》)且不论王夫之对神宗时期的微词,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清代学者戴震说:“宋以来,孔孟之书尽美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晚明的学士很欢喜干政,不过太无常识,所言论的与实际政治相隔太远。流寇遍地,有人主剿,有人主抚,一讲到方法上便目之为支离了。所以是一无实际。明末的士风这样,所以为清初学者的晚明遗老都有一种觉语。顾亭林便是其中之一个,他说:“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我弗敢知也。”

——摘编自王桐龄著《中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亭林的观点,并简析其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南宋末年,民间思想家邓牧指出:“天生民而主之君,非为君也。”同时他又认为皇帝的状貌与普通人同,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做皇帝。据此可知,邓牧的思想
A.是近代民主思想的源头B.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C.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反映出君主专制日益削弱
4 . 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述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其所重也,宋以后之医家,乃以术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医家水平提高B.经济发展水平C.古代科技发展D.宋明理学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就宋代儒学而言,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就外而言,是要排斥佛道二教,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站在理论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家哲学形态,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进而能重新全面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内而言,是要抛弃汉唐传统儒学粗疏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形态,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学说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家经学从原来的训话之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

——摘编自徐洪兴《论二程思想之异同》


(1)根据材料,归纳宋代儒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儒学的影响。
2019-04-23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022-03-01更新 | 1277次组卷 | 156卷引用:2015届海南嘉积中学高三下期第五次测试历史试卷
7 .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理学兴起,人性受压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介

蒙学经典简介
《千字文》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弟子规》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10 . 唐诗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A.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
B.宋代城市繁荣,涌现市民阶层
C.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理灭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