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15271602),明代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屋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祖籍河南,元末迁入泉州后从商,其祖、父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强烈反对封建礼教,仕途上处处与上级官僚发生意见冲突。李贽在就南京刑部员外郎期间(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四年[1576]),结识了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和泰州学派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并拜王艮的次子王襞为师,进一步发挥了王艮关于“百姓日用之道”的学说,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道”并非玄虚,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自然”。万历九年春,李贽寄居黄安好友耿定理家,从商著述。万历十二年,耿定理死。李贽与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所持观点大相径庭,二人早有矛盾。耿定向“重名教”,严守封建礼教,恪守孔孟信条;李贽“识真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二人的关系势必由龌龊而成水火。李贽有《答耿中丞》一文,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不必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才算圆满),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离开耿家,寓居麻城维摩庵。万历十四年,在《答耿司寇》一文中,指出封建理学家耿定向等人“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公又不讲。”“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

万历三十年,76岁的李贽移居通州,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以“惑世诬民”的罪名上特疏劾奏李贽获准,从病床上被拉出,一路昏迷,用门板抬入京城镇府司狱。在狱中,趁侍者为他剃发之时,夺刀自刎,气不绝者两日。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产生的背景。
3 .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据此可知,李贽(     
A.以人自身为出发点提出平等观B.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C.提出士人要有一定的担当精神D.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代儒学家王艮在阐发他的“尊身立本”的思想时,把满足人的物质欲求看作“尊身立本”的必要条件;李贽则认为:“夫圣人亦人耳……则不能不衣不食。绝粮衣草面自逃荒野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     
A.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B.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精髓
C.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D.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余)其性偏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因家中兄弟叔侄以俗事(买田、建宗祠,借势干预争讼)不远千里来迫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因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遂弃官不仕,别妇抛雏,山居野处,创建佛院,著书讲学。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摘编自李贽《焚书》《续焚书》等

(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为僧),近又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溺意于沙门。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奏疏

几个世纪后,(对李贽)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他的哲学没有出路。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李贽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李贽极为推崇管仲之类的人才,声称管仲“能委曲以求其必用,时不必明良,道不论泰否,与世沉浮”。同时,他也赞誉当朝的刘晋川,指出:“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以翁当其任,自然大为士民倚重,世道恃赖”,更期盼其能“出任京中大员”。这表明李贽(       
A.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B.拥有传统儒家的社会理想
C.为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D.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
2022-07-04更新 | 235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李贽认为儒家道统说是统治者打击异端、推行文化专制的工具,并不存在什么圣圣相传的序列,甚至发出宋代理学家承续儒家道统却国力衰弱,“反不如彼之失传者哉?”的质疑。他反对独尊儒学,认为百家之学各有所长。李贽的观点
A.动摇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B.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C.力图回归儒学思想的本原D.为中国民主思想滥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词”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只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由此可见李贽
A.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B.批判欺世盗名的道学家
C.代表新兴阶级争取权利D.猛烈抨击封建儒家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李贽热情赞美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英雄行为。尤其是强调在梁山一百零八人中,宋江尤称“忠义之烈”,对他“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转图报国”予以充分肯定。据此可知,李贽
A.致力于否定封建君主专制B.尚未冲突封建传统的束缚
C.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D.渴望获得超然物外的自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