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 . 传承、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应对的?由此,南宋以后儒学居怎样的地位?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4)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其不断完善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3 .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B.人民起义的推动
C.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D.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4 . “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材料中的“潮流”
A.是儒学顺应时代的新发展B.否定儒学构建的理论框架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D.“工商皆本”发展的需要
2020-04-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材料二 如果说,每个时代的思想都如尼斯贝所说的那样,“是对危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挑战和回应”的话,那董仲舒的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社会现状…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贵族官燎“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摘编自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封建礼教作为统治阶级摧残个性、荼毒性情的理论武器,在晚明的发展达到极致。一些有识之士在对理学进行认真反思的同时,为了维护新兴市民阶层的切身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同理学相悖的思想。这股新异的思想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特有的力量,给腐朽的理学以强有力的冲击,从而在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拂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明末清初的士人阶层不仅在思想领域探讨伦理道德,人生理想,并且对人生价值由理想的分析探讨转入深刻的自我实践…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像一股强劲的庵风在晚明城市和乡村鼓荡,原本宁静的世界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市民文化生活愈来愈多彩多姿,歌馆酒楼,流连忘返,酣歌醉舞,百态竟陈。传统的“美德”几乎荡然无存,奢靡之风在整个市民阶层中弥漫开来。

——摘编自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思勉和本特利所提到的“社会病态”与“政治混乱”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生活时代社会秩序所面临的“挑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的与理学相悖的主要思想主张。
6 .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 .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宗法制
8 .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与上述言论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经世致用
D.存天理,灭人欲

9 . 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儒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来源,孔子有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荀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应对的?由此,南宋以后儒学居怎样的地位?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4)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其不断完善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济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政治主张。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17世纪中国的启蒙思想只能称作“中世纪末的产物”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却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两种不同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18-05-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