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2022·江苏·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1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2022-11-27更新 | 1862次组卷 | 13卷引用:纲要上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 . 明万历年间,王士性编著成《广志绎》(五卷),另附《杂志》(一卷),“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亦间附以论断”。书中虽不乏对道听途说的记录,却也有部分内容被顾炎武等人详加考据后加以引用。这表明,明末
A.民族危机逐渐加深B.自然环境受到关注
C.市民文化丰富多彩D.经世致用学风渐盛
2022-06-08更新 | 833次组卷 | 12卷引用: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明末清初,儒家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儒者强调省察改过的道德实践,伴随这一趋势的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儒家修身日记的大量涌现。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B.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4 . 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2021-11-25更新 | 1214次组卷 | 17卷引用: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2021-09-27更新 | 5069次组卷 | 36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6 . 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文化专制日益松动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启蒙思想影响不断加深
2021-09-07更新 | 31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优化方案(统编版)-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33次组卷 | 64卷引用: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8 . 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
9 .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内圣”注重道德修养,“外王”注重建功立业。宋明理学片面强调“内圣”,最终走向了空谈心性,儒生们“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B.科举取士制度的形成
C.格物致知理论的传播D.发明本心思想的提出
10 . 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B.丰富与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