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018-04-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对儒家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出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是
①社会危机严重②八股取士制度日趋腐朽③民主思想产生④思想界因循守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

5 .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时期。晚明商业化的浪潮,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弃农就贾”与“弃儒就贾”之风。在这种社会变动的背景下,关于致富的思考也出现了新的历史转向,传统的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对儒家传统“五常”,大体形成四种看法:一是全盘否定,甚至斥之为“五贼”;二是部分否定,剖析其中的“五贼”;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重新评价;四是逐条分析,否定其中的仁、义、礼,肯定其中的智与信。这说明,从勤俭致富转向智慧致富和诚信致富,从力农致富转向经商致富,这既是一种社会变动,更是一种观念变革。儒家传统在这一变革进程中也在悄悄发生一些蜕变。在此基础上,商人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的伦理。通过明代的例证,可以推测,儒家伦理只要得以创造性地转化,完全可以适应中国这样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近代化的需要,并由此走出一条独特的近代化之路。

——摘自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西方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道:中世纪的宗教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宗教和道德需要,因而出现了一个道德真空。而新教伦理正好适应了历史的要求,填补了这一真空,从而解除了人们适应市场以追求谋利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和发展。他提供的证据如下: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工作都是神圣的,都是在光耀上帝。该教派的牧师强调,财富的聚集只要来自勤奋劳动就是许可的,合法盈利的机会是上帝显示给其“选民”的应召机遇。加尔文教派主张“内在禁欲主义”生活观,反对听认本能的追求生活享受。他们还主张新教徒唯有在信仰领域不和异教徒相处,而在其他交往方面则持诚实公正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学《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韦伯命题的历史评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商人伦理与西方新教伦理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商人伦理与西方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影响。

2017-06-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近代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让中国人适应天主教,经过一番曲折摸索,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努力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他学会中文,取号为“西泰”,以结交儒士。通过多番努力,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官僚仕绅的活动圈子。利玛窦们在传教的同时极大地迎合了儒家文化的需要,他们根据中国知识阶层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突出或者省略了某些内容,即使在宣传基督教的某些信条时,也多使用儒家的术语和思想来进行诠释。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时期“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1840~1860年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
第二阶段1860~1900年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第三阶段1900~1911年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
第四阶段1912~1919年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发生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2017-05-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儒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来源,孔子有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荀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应对的?由此,南宋以后儒学居怎样的地位?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4)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其不断完善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9 . 传承、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应对的?由此,南宋以后儒学居怎样的地位?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4)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其不断完善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知道诵读经书,严重脱离社会现实。②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③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制统治加剧了社会危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举两例)

(2)简要说明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的?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是如何发展儒学的,其地位如何?

(4)根据材料三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思想界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有何局限?

(5)据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取决于哪些因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