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约翰·弥尔顿在《为英国人民申辩》一书中写道:“如果暴君势力压倒人民的地方可以说是上帝把人民送去奴役,那么在人民势力压倒暴君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说上帝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呢? 如果昏君的暴政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那么我们的自由为什么就不能说也是从上帝那里得来的?” 弥尔顿的上述言论
A.阐释以自由为武器反抗暴政的合法性B.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必然性
C.肯定“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宣传基督教神权存在的必要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大规模的西传入欧,始于耶稣会士来华之后,以16世纪为开端到17、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这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一定的精神食粮。他们认为孔子说的“‘天’与‘天道’并无什么奥妙之处,所谓‘天’就是‘自然’,所谓‘天道’就是‘自然的道理’”……“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据此,他们反对所谓神的“启示”,猛烈攻击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猛烈批判“凡帝王者,皆贼也”。这种“喻君为贼”论,与孟子斥暴君为“独夫”“民贼”如出一辙。同时,他们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地批判。他们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种重视人们的正当的利益要求,正是先秦儒家中“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制民之产”思想和“性也,天之就也”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用客观和理智的态度来解释自然,社会和人事,以理智的分析代替盲目的信仰”。与此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先导,在洲掀起工业化运动,工商业与海外贸易发展强劲,中产阶级等新兴阶层力量迅猛增加……欧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天崩地裂的明清替代,实质上仅是封建王朝的更迭。总之,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的或可预期的变化,因而,否定旧传统的新思想尚无其生长的沃土,少数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尚缺乏鲜活的社会环境来接纳。——以上材料 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2019-11-1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3 .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A.科学发展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18世纪近代科学开始兴起D.科学的力量已经被滥用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4 . 《中国文化概论》中说:“ 17—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下列内容属于“蓝图”的是
A.赞美人性,主张个性解放B.反对教权,建立民主教会
C.天赋人权、提倡人民主权D.知识美德,倡导自由平等
2016-05-3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西太原五中高三4月段测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5 . 亲历过大革命风暴的法国作家与思想家贡斯当认为,标榜纯真自由的卢梭政治学说“是对所有类型的专制政治最可怕的支持”“为多种类型的暴政提供了致命的借口”。这主要是因为卢梭特别强调
A.权利平等B.开明专制
C.公共意志D.三权分立
6 .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有很多人是慵懒和怯懦的,甚至当自然早已使他们摆脱外界的引导后,他们仍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中,这就是别人何以那么轻易地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这段话旨在宣扬
A.人文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理性主义
2013-09-17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思想的?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理性”与材料一中“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2011-03-22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西省忻州市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