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上述内容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
A.洛克B.伏尔泰C.卢梭D.康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启蒙思想家康德曾经说过,服役的军官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同时也可以作为学者对这一命令在军事上的恰当性加以评论,并交给公众去判断: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缴纳所规定的税额,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也可以对这一-税收的 正当性加以质疑,并公之于众。该言论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是
A.做事应当坚持双重标准B.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
C.人都应当努力成为学者D.法令应当具有公信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卢梭主张“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其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他以为这个理想是不难实现的,为了防止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提议征收遗产税及累进税等。这表明卢梭
A.否定财产私有制度B.崇尚理性主义思维
C.倡导社会平等思想D.反对自然权利观念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伏尔泰
16941778年)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年)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三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法国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1792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并于第二年正式向公众开放。18世纪卢浮宫的功能发生变化是因为
A.加强王权的政治需求B.复辟因素的彻底根除
C.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D.宫廷文化的日益普及
2020-09-16更新 | 443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杨奎松在《鬼子来了》一书中说:“欧洲17、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及其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基本同步的……更是建立在被13世纪以来接连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大大改造过的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基础上的。”作者认为
A.宗教改革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延续B.民族国家形成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C.文艺复兴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基础D.工业革命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掀起一场文学狂飙运动,恩格斯热情称赞他们的作品“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这场文学运动
A.反对德意志帝国的专制统治
B.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
C.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
D.凸显了工业社会的矛盾冲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罗马法近代西方法治
理论基础古希腊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罗马人。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但事实上,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
权力分配君主的意志是法律来源之一,君主是法外之人,本身不用服从法律西方近代法治的核心标志是有限权力,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

——材料整理自罗洪洋《重新思考古罗马与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关系》


上面是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01-24更新 | 828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2020-11-05更新 | 433次组卷 | 109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