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3 道试题
1 . 《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推翻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伏尔泰认为:“(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表明伏尔泰主张
A.天赋人权、自由平等B.三权分立、民主法治
C.独立思考、理性开放D.信仰得救、王权至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9-08-12更新 | 579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书籍比较昂贵,报纸不单期零售,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因此,这一时期的法国民众往往在大众阅读场所阅读书籍和报刊。阅读室、小酒馆和图书馆成为重要的大众阅读场所。

七月王朝时期,仅在巴黎就有超过500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阅读室。它们向读者提供书籍和报刊,供其现场阅览或外借。阅读室借阅最多的书籍是小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都是读者争相阅读的书籍。法国男性工人下班后重要的社交方式就是前往小酒馆。工人们饮酒之余,还浏览报纸,或是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工人们从中接受了政治宣传和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参加罢工、社会运动甚至革命。建立大众图书馆运动在路易:波拿巴统治时期进展迅速,法国社会精英也参与甚至主导了一些大众图书馆的建立。1902年时,法国已有300家大众图书馆。

——摘编自顾杭《19世纪法国的大众阅读场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发展的原因。
(2)结合近代思想史相关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当时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写出对话主题、对话地点、对话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021-02-04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2020-11-05更新 | 433次组卷 | 10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7 . 在世界近代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都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③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都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2015·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洛克B.霍布斯C.伏尔泰D.孟德斯鸠
10 . 中、法两国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封建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2021-03-22更新 | 323次组卷 | 5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试题3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