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主要学说。
2020-02-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   诗人但丁(1265~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   (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漪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这些观点产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四的主要思想,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总体上看,上述思想对西方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按照启蒙大师们的看法,在治理国家方面,科学比宗教更适于当参谋。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海顿在……《创业》中写道:“天空向我们揭示神的荣耀”。有些人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

——[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大师们”所设计的“完美的世界”有哪些突出的特征并说明其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性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摘编自《浅析古希腊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家都认为过去的知识是最可靠的智慧源泉;而18世纪的思想家却不盲从古代权威,决心依靠他们自己的才智领悟知识,他们以“大胆求知”为座右铭,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自由活动。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们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都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

——摘编自赫拉利《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核心内涵,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看待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思想家“新发现”的历史作用。

5 .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两种思想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不同?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清朝《红楼梦》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主要思想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三:中外名画欣赏

(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三中两幅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黄宗羲和卢梭的共同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他们能够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在当时的中、法两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2018-03-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 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        了哪些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2018-03-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标志着国家和社会从教权桎梏下得到解脱,标志着以世俗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正在兴起。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和规范,不再出自圣经启示或教会权威,而凭借自然理性和

社会经验独立得出。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文明和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日益分道扬镳。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材料二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

材料三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勿为人奴隶,而置亡国于不顾!

——1925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启蒙运动后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历史背景。

(2)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即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反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和“取缔外国人在华办教育”等。指出材料二、三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2018-0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