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依据。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材料三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3)依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4)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律,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荀子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2017-12-20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3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作。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 .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更加思辨化,逐渐成为官方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材料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017-12-15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富平县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III教是教学用书》岳麓书社2005年版93页

材料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信徒的就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四、五所反映的思想有何关系?

(2)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2017-1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7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想认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儒家思想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智者学派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其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差异对人类历史发展造成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他看到,儒学用自身道德伦理来协调人间事物,不宣传神怪,这比欧洲由“上帝”来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2)据材料三,指出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儒家文明?
材料四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抨击孔子的原因。 对比材料三、四,指出两者对孔子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2019-01-30更新 | 6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陕西省礼泉一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政治自由”的含义。为此他对国家权力的构建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核心思想,评述梁启超与孟德斯鸠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与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
——http://baike. baidu. com/view/519204. htm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实际上,这种人文理想在当时中国的国内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它的意义充其量只能作为中国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思想材料和经验教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摘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
——摘自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人文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思想成果。为什么说“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文作者这里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用具体史实说明“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的?
2015-01-16更新 | 3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中高三上期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