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习近平同志在指出:黄宗羲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到明末以前所有民本思想家都是以批判个别帝王的专制行为为主,尤其是秦汉之后的思想家往往把尊君与爱民融为一体,以至构成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黄宗羲对“后世之君”一概否定。 批判后世之君所立之法乃为自己家族服务的“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在明末以前,所有思想家均没有对帝王家族与民族国家加以区别,以至所有帝王都视自己家族之长治久安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他在《原臣》中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认为官吏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清之前的民本思想家往往把忠君爱民作为做臣的职责,始终把臣摆在仆的位置上。。黄宗羲认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黄宗羲则在《原君》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摘编自韩锴《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从人性自利的权利出发谈民利的正当性,与洛克保护私人财产的观点有其相似之处。黄宗羲在《置相》中提出的宰相与君主“同议可否”的制约思想;在《学校》中提出的“公其非是于学校”,实现士人议政的思想;从相权、学者议政权出发谈权力平衡,以防君主专制的思想与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

——摘编自韩锴《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2020-03-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根据材料二,归纳三位思想家各自的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
(2)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技术、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

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2019-11-02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19年高三上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