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契合。

材料二   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哪些契合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
3 .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完启蒙运动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⑤属于
A.目的B.原因C.经过D.影响
4 . 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地图说明
左图:15世纪重新修复的托勒密世界地图,现存于那不勒斯国家图书馆。
右图:巴蒂斯塔·阿格尼斯(1514‒1564年)工作坊制作的世界地图,此图绘制出了当时人们所知的大陆以及著名航线,现存于亨廷顿图书馆。
(1)以上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右边地图可用于研究近代哪一重大史事?对比两幅不同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谈谈你对这一史事的认识。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描述启蒙思想传播的大致路线,并简述其世界意义。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4)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021-05-01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B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古”而在于“创新”。文艺复兴包括了一系列较大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内容,它把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整个主题就是重新恢复与升华“人”的主体价值,其锋芒首先指向中世纪神学的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

——摘编自孙锦泉《论盘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他亲自主持国务会议,签署一切国事公文,向各省派出具有财务、司法、暑察、行政和军事权力的财政官,任命各省市主要官吏。贵族和教士作为特权等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不仅不负担纳税义务,而且占据了全部宗教、军政、司法要职。对农民、城市平民及资产阶级等第三等级实行专政,压制言论,与第三等级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与此同时,路易十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使法国成为欧洲除英国之外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一些法国先进思想家对社会弊端的分析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最终汇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即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摘编自【英】杰瑞米斯坦格鲁、【美】詹姆斯加维《极简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复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在西方知识分子心中建立了自然秩序和人类天赋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如果说自然神论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了一个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世界,那么同时期迅速发展的自然法学派则确立了一个依照社会契约而运行的宪政社会。……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把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百科全书派的响亮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了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对一切传统的信仰和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理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来说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二   灵魂得救只需要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路德全集》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的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1)据史料一分析,彼特拉克提出了什么思想?其原因是什么?
(2)在史料二中,马丁·路德提出了怎样的宗教改革主张?
(3)根据史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

材料二   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法律制定、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主导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及热爱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国方略。
9 .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国王的贤和不肖是国家盛衰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罗马的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它的制度足以使或是人民的精神,或是元老院的力量,或是某些高级官吏的威望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据此可知,孟德斯鸠
A.反对君主制度,推崇民主共和B.欣赏罗马民主,主张三权分立
C.借鉴罗马经验,主张权力制衡D.崇尚人民力量,分析国家兴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并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