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A.导致民主的衰败
B.引起社会的分裂
C.促进阶级的分化
D.利于思想的进步
2018-11-09更新 | 484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A.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B.都重视道德与知识的作用
C.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D.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
2018-11-09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3 . 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非工具”
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2019-06-23更新 | 1190次组卷 | 49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
①“知识就是感觉”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③“幸福在人间”
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 .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镳、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群星闪烁

材料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分道扬镳

材料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西学东渐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2018-01-2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下列对苏格拉底的表现认识不恰当的是
A.他反对民主政治
B.他认为法律至上
C.他遵守社会道德
D.他对民主政治还有疑惑
8 . 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塔哥拉——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③卢梭——社会契约                                        ④伏尔泰——三权分立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④
2019-11-27更新 | 125次组卷 | 3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理)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B.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2017-11-02更新 | 577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卷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