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吸取了唐中期以来节度使割据叛乱的历史教训,为维护统治秩序,政府高度重视文教发展,将符合统治者需要的伦理道德体系在教育发展中灌输给民众,并重视将该工作从童蒙教育抓起。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宋代图书印刷愈发便捷,且降低了纸张成本,社会上出现了“锓板成市,板本布满天下,中秘所藏,莫不家藏而人有”的局面,因此宋代理学大师们才有更好的条件去推进理学思想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蒙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

——摘编自周超《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自然教育思想并非是由卢梭首创,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却足以在儿童教育史上立于不败之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爱弥儿》中得到高度体现,他向传统的世俗观念提出挑战,提出了一套培养社会新人的自然教育宗旨、方法和途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承前人之精粹,启后世之蓝图,为西方现代教育思潮涌现奠坚实之基。卢梭所提出自然教育在儿童教育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新旧教育间明显的断裂带,带领后世对儿童教育的研究走向更具备儿童本位色彩的方向。

——摘编自文彦茹《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童蒙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意义。
2023-02-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它主要是对重要文献的分类编排与汇辑,它的主要用途是仕途举子学习和参考之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却没能收录其中。作为一部丛书,延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种著作,计有7907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有一千五百余人。《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另外还有副本一部。编纂《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也销毁和删改旧书图书3100多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汇集了伏尔泰、卢梭、霍尔巴赫等160余位作者的智慧结晶。这部书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了科学和理性,起到了批评迷信和反对专制的作用。下表为《百科全书派》主要作者及其编纂条目表:

撰写人涉及学科条目代表作
伏尔泰历史学、哲学历史、智慧
孟德斯鸠哲学情趣(品味)
卢梭政治经济学、美学音乐
霍尔巴赫政治经济学、化学、宗教史、自然史
达朗贝尔前言、数学、物理学日内瓦
迪德拉美学、农学、手工艺、政治学、哲学艺术、农业、手工业者、钢、自然法、爱真理者、政治权威

——摘编林硕《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法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书编纂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对两书的编纂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书所透视出的中法文化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1-04-20更新 | 308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无意指责任何国家已经建立的政体,每个国家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遵从的准则之所以建立的理由……没有一种适应于所有国家的政治体制……我将首先研究法律同每一个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的关系。因为政体的原则对法律有最大的影响,所以我将尽力很好地去认识它。当我一旦论证了原则,人们便将看到法律从原则引申出来,如同水从泉源流出一样。然后,我便将进而讨论其他看来比较个别的关系。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孟德斯鸠所提的“政体原则”的影响,并指出启蒙思想家的诉求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组建的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艾尔斯沃斯说:我们部分是国家,部分是联邦。第一院的席位,实行比例制,有利于国家原则,保障了大邦对付小邦。席位平等,有利于联邦原则,体现保障小邦对付大邦的必要性。他相信:在这样一个中间立场上,就可以实现折中……并强调,某种折中是必要的;他看不出来还有什么更方便、更合乎理性的办法……我们必需双方让步。没有这种让步,联邦的宪法永远也制定不出来。

——摘编自[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2)指出材料二中“各邦”为“实现折中”所做的具体努力,并结合所学,说明联邦宪法的制定为美国发展所带来的有利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律,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荀子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2017-12-20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