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英国政治理论家洛克1690年发表的《政府论》一书中将统治看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但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把它改变成一种社会契约而非政治契约。在他看来,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由此可知
A.卢梭完全否定了洛克的观点
B.启蒙运动影响着政治家、哲学家的思想
C.卢梭较之洛克更注重人民主权
D.英法两国在当时是欧洲的思想中心
2 . 伏尔泰根据元杂剧改编的《中国孤儿》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宗教宽容、君主贤明的理想国度,而孟德斯鸠则在言语间从方方面面抨击中国的各种弊端。他们研究中国的共同目的是
A.促进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B.为各自的思想寻找依据和佐证
C.为建立民主共和制营造舆论D.探寻推翻法国君主统治的对策
3 . 启蒙运动是缘起于欧洲又影响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共同点的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要求建立近代法治框架
C.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提倡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
4 . 明清时期,欧洲通过来华传教士带回的信息,形成了短暂的“中国热",由此激起了两派大师的争论:以伏尔泰为首的“崇华派”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和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贬华派”则把中国塑造成东方专制的典型。两派的做法
A.服务于推翻法国君主制的理想B.反映了知识分子改造法国的迫切愿望
C.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D.表明了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5 . 如表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看法。这表明
A.启蒙思想家阶级立场的差异性B.启蒙思想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思想分歧
C.反对专制是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D.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误解
2022-01-0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启蒙思想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A.君主专制、教会禁锢B.崇尚伦理道德
C.分权制衡、人民主权D.积极殖民扩张
2022-01-0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卢梭认为:“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行政权力并不能具有像立法者或主权者那样的普遍性,因为这一权力仅只包括个别的行动,这些个别行动根本不属于法律的能力,从而也就不属于主权者的能力。”由此可见,卢梭主张
A.君主立宪B.权利转让C.民主共和D.人民主权
2022-01-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王国”是一项精致的社会设计,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光辉。卢梭看到了文明的进步本身具有的内在的对抗性质,率先对行将衰败的封建制度和即将以科学理性建构起来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卢梭在对“理性王国”的批判和认识中,能够走在其他启蒙思想者的前面,其认识根源在于卢梭认为
A.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B.法国资本主义已经没有发展可能
C.西欧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大和典型
D.按照理性建立的社会制度是空想
2022-01-0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2021-12-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励德双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之法”,而“天下之法”应“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天下之人完全可据“天下之法”而评论天下大事,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黄宗羲一边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一边又郑重地提出天子、郡县官等都要定期到学校,“入弟子列”恭听由学校所代表的“民意”。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级政府置于某种范围的“民间”舆论监督之下。由此,黄宗羲进而申言“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政府应鼓励“四方上书言利弊”。这样,言路广开,“民意”上达,自由评议受到重视,国事民情统为一体,政通人和就相辅相成了。“公其非是于学校”,为进步思潮之勃兴亮出了鲜明的旗帜。

——摘编自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明确指出,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封建君主言出即法“是一种恶劣的立法方法”。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这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他同时认为人民是根本不适合于讨论事情的,人民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立法机关,立法工作才能完成。孟德斯鸠认为不应该广泛地从全体人民中选举立法机关的成员,而应在每一个主要地域由居民选举代表一人。“人民对自己城市的需要比对其他城市的需要了解得更清楚;对邻居的才能比对其他同胞的才能判断起来要正确得多。”孟德斯鸠认识到,已接受选民一般意志的代表在立法期间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再接受其选民的特别指示。若事事征求选民的意见要以无限的拖延为代价,结果得不偿失。

——摘编自李建华、周建民《法的精神与法的规则-孟德斯鸠立法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19世纪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并分析造成黄宗羲相关思想这一遭遇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