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家们的斗争锋芒,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他们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深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能战胜愚昧和黑暗。在新陈代谢的时代潮流中,起了显著的思想解放作用。他们的那些珍贵的艺术品,其课题大部分带有宗教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宗教信徒。

——摘编自王正平《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复兴”》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只局限于意大利,16世纪时,它还将种种新事物传播到了北欧。这一传播固然得益于北方诸君主所雇用的意大利外交官和将领,大批的印刷品也激起了公众对政治和宗教问题的极大热情,促成了宗教改革以及随后的宗教和王朝战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是对人类所能做到的事情的新的强调,比起中世纪时期的观点,更有助于海外扩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新爱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卢梭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晚年在法国去世。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北欧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2 . 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

——摘编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异教土壤都是应受天谴的,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世界之外。中古时期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到了18世纪,伏尔泰著《风教通议》时,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并把欧、亚、非、英几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希罗多德与司马迁对世界历史认知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世界历史认识的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摘编自【法】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系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下》


(1)归纳材料一、二中君臣观的共通之处。分析这两种君臣观本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中的君民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君民观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书信集》

材料三   中国这段长久的历史有一点特别引起我注意,就是中国的一切几乎全是可能的、自然的。我佩服他们什么事都没有一点神奇的意味。……为什么别的民族(具体指的是希腊、罗马等民族)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来源呢?到处只有神道的显形、诏谕、奇迹、巫术、变形、穿凿附会的梦境(对于)骗子的寓言,我只有痛恨。

——伏尔泰《天真汉》

材料四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保留了儒家忠孝观念,强调儒学一贯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有哪些?指出他们的思想如何塑造了东、西方的文化传统?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阶级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陈独秀提出此观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陈独秀和伏尔泰批判传统文化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两者的政治诉求又有何相通之处?
(4)根据材料四,归纳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保留儒家思想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维新中“融入了大量日本传统和文化”的举措。
(5)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4-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提出这些思想主张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6 . 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书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的徒弟。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中国人的生活虽然以礼为指南,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礼”是养成宽厚温柔,维护人民内部的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合的办法。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而人民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毫无半点自由可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五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态度。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同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对待孔子及儒学会有不同的态度?
(2)归纳材料三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
(4)材料五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材料四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
2020-0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演进,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们又有何益处呢?”

材料三   卢梭指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彼特拉克宣扬了什么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思想主张。
(4)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20-02-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内容及其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019-09-1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有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人各自的主张。
(2)材料一、二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