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提出这些思想主张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2 . 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民应具有“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具有智慧之德的人担任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具有勇敢之德的人担当卫国者;具有节制之德的人从事生产。智慧是最高的德性,节制是最低的德性,勇敢居中。这三种人各具其德、各守其责,国家就具备了正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公民有修身、修政的道德责任。

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国王享有世俗权利,臣民对国王是依附和从属关系。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四主德的基础上,提出爱上帝是一切美德之源。基督教还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一切人”,并通过一系列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忏悔、祈祷、诵经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品德“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这种政治品德就是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这种爱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只有民主国家,政府才由每个公民负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学的唯一目标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与幸福。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活动,坚信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将会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结合所学,解读“西方道德观念的发展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4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分析“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其进一步说明。
2021-12-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仪式。

——马丁.路德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也不乏其鲜明的人文精神特性,“人文奥运”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本理念和灵魂。2007928日,孔子诞辰2558周年盛大祭奠在山东曲阜举行。此次祭孔大典向北京奥组委推荐了四句《论语》经典,希望能成为奥运会迎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1)列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希腊先哲对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看法。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及其核心。
(3)材料二所示的向北京奥组委推荐的奥运会迎宾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2021-01-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38年,米开朗基罗在罗马谈意大利艺术。“对智者来说,与神同在、融为一体是最高的完美,也是最难达到的。好的绘画只是再现神的完美,提醒观众注意:这是神的绘画。”文艺复兴初期著名荷兰画家赫罗尼姆·博许,其画作常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而画入现实生活情景,反映出当时的灵肉两元论,如作品《浪子》,回顾自己过去的放荡生活,然后转向耶稣,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苦难得到拯救,这是全画的中心。

——摘编自【荷兰】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又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

——摘编自申海田《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欧洲主流思想的发展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以怀疑论为武器,把上帝拉下了信仰的宝座。他从前门否定了基督教的上帝,却又从后门引进了“钟表匠的上帝”和“赏善罚恶的上帝”。伏尔泰发出了“自由、平等”的呐喊,在他看来,这种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伏尔泰所拥护和要求的平等实质是机会平等、人格平等。他认为,专制政体易导致专断,共和政体易产生骚乱,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哲学王来统治国家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使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

——摘编自杨芳《理性之光——论伏尔泰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虽然孟德斯鸠承认上帝万能,但他同时认为,“虽然他(上帝——引者注)洞烛一切,却不经常运用这一机能”,“有一君主,不知道他的大使在某一重要事务上将做些什么;如果他愿意知道,他只要命令天使,按照某一方式行事,那么他将知道,事情将按照他的计划进行”。他强调说,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办的本质和界限,是绝不能加以混淆的,而必须加以严格区分,这是“人民安定的基础”。“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通过分权使这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制衡,从而保障政治自由。

——摘编自全松柏《理性与偏离——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国家制度主张在欧美国家实践中的体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感到有必要劝导人们去认识自己,因为自然万物由神创造,人的理性是不能也不应该去认识的。在他心目中,德性就是知识,似乎有知识的人就会具有德性,因而他主张,应由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意大利……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企业主、银行家为了增加财富,就需要扩大业务,改进经营,提高效率,因而也就需要……各种人才。他们要求物质享受和优美的艺术欣赏,这就需要为他们服务的教师、医生、建筑师、艺术家等,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增添乐趣。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与亚里士多德建立在数量原则(全体、少数、一人)基础之上的三分法相时立,孟德斯鸠提出了建立在质量原则基础之上的另一种三分法:重要的不是看权力掌握在二人之手(君主制)少数人之手(贵族政治)还是全体人之手(民主),而是看权力是如何由政府实施的;可能有一人的专制主义,也可能有全体人的专制主义。

——摘编自萨尔沃马斯泰内罗《欧洲民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现实生活乐趣”出现的背景,并从两个角度各举例说明这一时期“艺术欣赏”的成果。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为防止“专制主义”而提出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欧洲失望的启蒙思想家们依靠16世纪以来在华传教士带回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了解、关注中国。伏尔泰便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中国的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首屈一指,实行的完全是一种理想的开明政治制度,皇帝不可能专断,也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伏尔泰景仰孔子,认为孔子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并以成吉思汗折服于汉族官员的高尚情操诠释孔子的道德。此外,启蒙思想家魁奈等人也对中国大加赞赏。

——摘编自陈晓华《中西互动视角下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等

材料二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思想家将中国形象极端化。例如,孟德斯鸠猛烈批判中国他在与定居法国的中国人黄嘉略的交谈中了解到:中国人把法比作一张网,百姓比作网中的鱼,鱼儿虽还能游动,却无自由可言。他将中国政体归入到专制主义行列并加以批判。他指出中国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历朝除开国初的几任君主,其后继者都腐化、奢侈、息惰狄德芡也从政体、人口、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尖锐批评。

——摘编自董玉洁、钱乘旦、杨宁一《圆明园:意象中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们关注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孟德斯鸠认识的中国形象,并综合评价这些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 democracy源于希腊文 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她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知识经济与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图四人物的成果。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三次转移。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