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之法”,而“天下之法”应“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天下之人完全可据“天下之法”而评论天下大事,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黄宗羲一边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一边又郑重地提出天子、郡县官等都要定期到学校,“入弟子列”恭听由学校所代表的“民意”。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级政府置于某种范围的“民间”舆论监督之下。由此,黄宗羲进而申言“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政府应鼓励“四方上书言利弊”。这样,言路广开,“民意”上达,自由评议受到重视,国事民情统为一体,政通人和就相辅相成了。“公其非是于学校”,为进步思潮之勃兴亮出了鲜明的旗帜。

——摘编自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明确指出,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封建君主言出即法“是一种恶劣的立法方法”。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这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他同时认为人民是根本不适合于讨论事情的,人民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立法机关,立法工作才能完成。孟德斯鸠认为不应该广泛地从全体人民中选举立法机关的成员,而应在每一个主要地域由居民选举代表一人。“人民对自己城市的需要比对其他城市的需要了解得更清楚;对邻居的才能比对其他同胞的才能判断起来要正确得多。”孟德斯鸠认识到,已接受选民一般意志的代表在立法期间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再接受其选民的特别指示。若事事征求选民的意见要以无限的拖延为代价,结果得不偿失。

——摘编自李建华、周建民《法的精神与法的规则-孟德斯鸠立法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19世纪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并分析造成黄宗羲相关思想这一遭遇的原因。
2 . 人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其内涵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人权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腊思想家们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审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二   近代人权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神权而提出来的。解决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途径只有两条。要么索性撕开神性的虚伪,理直气壮地给人性,给人的感觉和享受以合法的地位;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圣洁和灵魂的自由,借以提升人性。两条途径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无差别的“人”的解放的思想,被其后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们继承下来,建立了近代人权学说。格劳秀斯、洛克认为,在人类初始状态,都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自然权利是天赋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卢梭则指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人权学说的核心,是对财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他们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人权思想的含义。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两条“途径”的本质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2021-12-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代访录原君》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023-01-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阐明了人的自然的、不可让与的和神圣的权利,使资产阶级的妇女从中看到了争取和实现权利“平等”的希望。17918月,德康比夫人出版了题为《妇女之现状》的小册子,要求“占人类一半”的妇女享有政治权利。17919月,《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地反抗性别歧视、提出妇女政治权利要求的文献,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女权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刘大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性别歧视和女权运动》

材料二   在工业化以前,英国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65.9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有283.2万人。1881年,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自由主义理论的不断成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得到发展。约翰·穆勒在《妇女选举权的授予》《代议制政府》中为两性政治平等的原则辩护。工人妇女把本阶级及自身的屈从地位归咎于政治上的无权,妇女通过散发传单、组织签名、直接参加示威游行等多种方式推动宪章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与女权运动》

材料三   1923年,“全国妇女党”起草制定了《平等权利修正案》(简称ERA),其核心是公民的天赋人权不能以性别为借口而被否定或节略。1973年后,反ERA运动蔓延至全美,至19826月,ERA只获得35州批准,最终仍无法摆脱“夭折”命运。《平等权利修正案》将男女置于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之中,这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根本性颠覆,自然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女性则是反ERA运动的主力军。传统社会性别观仍然存在于多数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固守传统性别身份的女性自然不在少数。她们坚信ERA动摇了美国社会的根基,破坏了基本的家庭和性别关系,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无穷伤害。

——摘编自王业昭《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和英国女权运动的诉求,并分析两国运动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运动出现的新动向并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康德与朱熹均对此概念作了诠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尽善尽美)”,其“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因为“得之于天”,又叫做“天理”,“天理”显现在事物之中,就成为“事理”,“天理”和“事理”是一回事。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理”就是“至善”,其主要内容为“仁、敬、孝、慈、信”等等。达到“至善”境地的方法就是“复天理、去人欲”,其标准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改编自吕等雯《朱惠理解的“止于至善”及其可能内涵研究》

材料二 康德认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人要遵守“绝对命令”,要奉行义务与职责;作为感性的经验者,个体希望自身能够幸福。因此,“德行”虽是至上的善,却还不是圆满的善,只有再加上“幸福”,才能构成“至善”德行是至善的第一要素,幸福作为道德的结果构成至善的第二要素,道德与幸福之间有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使得自然不但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法则相和谐,还与他的道德意向相和谐。有了这样的悬设之后,世界上才会有至善存在,而这样的一个存在,就是神。通过上帝之手将幸福与德行和谐地共存于“至善”之中。

——摘编自刘延苗、何炳武《康德与朱惠“至善”概念之比较》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康德关于“至善”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康德“至善”思想的影响。
6 . 近代西方思想的发展以教会权威的下降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扩展为主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关于“人”的辩论:教会VS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是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文明过渡时期,关于“人”的认识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观点,对一些问题的辩论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思想变化的轨迹。

天主教会认为,人类从亚当开始失去了自由意志,再也不能做出任何取悦于上帝的事情,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的价值就是赎罪。人应当一切以神为中心。世人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积累财产是罪恶的,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只有守贫禁欲才能接近上帝。人类应该绝对信仰上帝以获得幸福。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肯定自我价值,应当积极创造丰功伟业,追求现世幸福来体现价值。财富是一种体现人尊严的巨大力量。相信上帝,基督教会在统一了人性和神性的时候将是理想教会。

——摘编自何成刚等《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与史料研习》

材料二   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因写作讽刺时政的文章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1726年流亡英国,期间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发表《哲学通信》等著作,作品中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专制政府草管人命等罪行。其作品经常在巴黎沙龙上诵读。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1712出生于钟表匠家庭,家境贫寒。16岁开始四处漂泊,到巴黎后以《论科学与艺术》-文-举成名,受到巴黎沙龙追捧。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之后,受到法国当局的通缉。在乡间隐居多年,之后流亡到瑞士、普.鲁士、英国,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著作。1778 年去世。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期间先贤祠建立,作为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伏尔泰和卢梭的遗体都安葬于此。卢梭的学说传播到中国后,受到严复等知识分子的关注,并从中汲取救国的理论武器。


(1)关于“人”的辩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话题。请归纳材料一所涉及的辩论论点及论据,完成下表。
论据辩论论点天主教会人文主义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与卢梭两人经历的共同之处,并指出这些共同经历反映了大革命前法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启蒙思想的历史影响。
2021-11-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举例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5世纪的300年间,意大利由于繁荣的地中海贸易和发达的制造业,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意大利城邦的富翁为抬高身价而结交文人雅士,使得学术和艺术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个人不再是被神创造、顺服于神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人们把这种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如在《神曲》里,但丁在空间和时间里漫游,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神话中的人物······为发展这些品质,就要研读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习需要读古典文献,人文主义者便去找这样的文献,结果找到了大量著作。从14世纪起,这个新生代(或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画家们就力图撇开道德上、宗教上的先入之见,使现实本身再现出来。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1660~1789年,欧洲除英国、荷兰和瑞士外,都处于号称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信仰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指向一种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的思想或社会意识的。启蒙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愚昧之见或信仰迷信以及流行的霸权话语进行批判,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任何一种意见的话语霸权本身的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成熟之上的,这体现了其思想深层次上的人本主义本质。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文艺复兴时期新观念的特点。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并简述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联系。
9 .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几乎发生于同一时期,但其影响却大相径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请回答:
(1)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1-11-20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性主又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正是其构建立新国家之际。18世纪: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与自由在新大陆似乎是相伴而生的。移民来到北美以后,这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欧洲等级之分,没有可供人们参考的任何权威,没有现存的可供人们享受的一切条件,有的只是辽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和可供人们自由发展的众多机会,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去获得成功。在成立政府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也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施德军《托马斯.杰斐逊“立体制衡”分衩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近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1-11-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