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016-11-27更新 | 265次组卷 | 37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新疆伊宁生产建设兵团五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016-11-27更新 | 1448次组卷 | 4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冲刺卷历史试卷
4 .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君权神授
B.基督教思想
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5 .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与材料所述相一致的政治变革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科学社会主义实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这说明康德
A.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2016-11-27更新 | 229次组卷 | 26卷引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高级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

9 .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法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人文主义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B.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造整个封建社会
C.封建迷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动摇了神学世界观
2016-11-18更新 | 865次组卷 | 23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