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医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
著作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并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2018-04-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4月)历史试题
2 .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是中国的主导医学。然而到了近代,在西方近代医学的冲击之下,在中医界内部也开始出现对中医自身的传统理论体系质疑的声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制度的变革自然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变革,在封建社会中一直作为全国性医政兼医疗中枢机构的太医院也随之消亡,中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官方地位结束,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不会再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护。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

——摘编自郎栋等《从被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有力地推动中医学的国际传播。

——韩霁《中医药独特价值得到世界认可》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列举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二次高峰的代表成就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医学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王旭东《世界瘋疫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
理论类491630
实验类121031
技术类848181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2018-10-18更新 | 863次组卷 | 3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10月)检测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 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 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 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 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 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 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 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 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 效果怎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