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医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的医药学,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宋政府设有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和“医学”,开设国家药局,建立校正医书局。外国药物大量传入中国,在宋代官私编纂的医药书籍中,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宋代医药的分类比过去更加完备,计有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产科、针灸等科。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主要人物,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提倡过西医。梁启超更是在1897年在上海《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大力倡言“西医强种”之说。于是,以西方医学作为手段以求保种强国来挽救危亡的观念,构成了维新派的医学维新的思想基础。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医学救国论”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医学救国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摘编自聂春燕《简述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思潮》

材料三 建国初期,全国面临着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为贯彻“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最终达到“中医科学化”的目的,在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一批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和函授班。中医进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迄至1953年底,全国进修毕业的中医学员共2万余人。

——摘编自毕小丽《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医药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医学救国思潮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进修开展的原因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医药学非常注重医学伦理。曾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曾说:“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怪当今居世之士,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他以“家”来归类患者体质共21处,如以宿疾命名“喘家”“疮家”,在缺乏患者病历档案的古代社会,分患者为某“家”,可提醒并方便医家分辨患者疾病新旧、有无宿疾,有利于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而加以治疗,减少误诊。他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症(愈)防复”,注意预先防治疾病的不良发展趋势。注重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整体治疗方法。他强调业医者要“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坚持“勤求古训,博采群方”,结合自己长期临证积累的医疗经验和教训,完成了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与一些医家“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不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医道与方剂,指导其他医家规范诊断与治疗。

——摘编自何文清等《张仲景医学伦理学思想初探》

材料二:世界医学协会发表于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被认为是2500年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现代继承,主要内容为:“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激;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的顾念: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要尽可能地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多年来,该宣言因时代背景和医学发展要求不断被修订和完善。2017年,世界医学协会对其再次进行了修仃.增加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草严”“医师间医学知识的共享以达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等内容。将“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更改为“我将给予我的老师、同事、学生应有的尊敬和感谢”。

——摘编自赵丽、鲁春丽《2017版<日内瓦宣言>的修仃及其意义分析》、付平、赵宇亮《新版<日内瓦宣言>折射出新时期的医学人文情怀》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伤寒杂病论》和《日内瓦宣言》在医学伦理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各自侧重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48年《日内瓦宣言》发表的背景,及2017年修订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020-02-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实功是明代东海通州人,是我国古代著名外科专家。他在1617年所著的《外科正宗》一书中“列症最详,论治最精”,主张内服与外治并重,享誉海内外。陈实功把医术作为“仁术”,提倡从医律己的道德规范。陈实功擅长养生强身,防患于未然。他强调人要控制七情六欲:“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人能疏于此者无不多安多寿,人若亲于此者无不有损有伤。”陈实功重视日常调理:“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百病岂能愈乎?”在陈实功看来,“德为福寿之本”,讲究养生,还必须注重道德修养。陈实功还根据肠胃弱、消化不良等症,用八味中药加糯米、白糖配制而成糕状食品,也称为“八珍糕”。

陈实功的八珍糕出现后,我国的传统饮食中以八珍命名的食品就屡见不鲜:八珍鸡、八珍鸭、八珍豆腐等,从中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食疗食养文化。

——摘编自泽峰《陈实功与八珍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实功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实功医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对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曾诏令御医张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共得“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唐玄宗时期更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疗制度建设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   李杲(1180~1251)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摘编自《黄陵县志》


(1)根据材料,指出李杲能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杲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020-04-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任通密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 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材料三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大文交流的载体。

——据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019-01-30更新 | 1079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十六世纪以来东西方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文化巨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述。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伽利略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他进行了单摆实验、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船舱实验等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不仅靠对自然理性的把握实现了数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而且他要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的规律,他使物理学彻底摆脱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觉、猜测和定性的议论状况。他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摘编自吕增建《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二者科学研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