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医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东汉张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朝孙思邀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二……”“自虑吉凶,护命惜身。”这些论述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B.批判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4 . 它诞生于战乱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它”指(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D.《天下郡国利病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我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7 . 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1735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A.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2019-05-02更新 | 671次组卷 | 47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市华中师大琼中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把中医作为国粹的理由是: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施治思想和药物总结十分丰富,其中系统阐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论和辩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人对“传染”认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