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炽(1855-1900年),江西瑞金人。曾赴江浙沿海及香港、澳门考察,写成《庸书》,盛赞西方的议院制度“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可否从违,付诸公论”,是西方国家“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他建议照此实行,“投匦公举”,成立下议院,同时,改造中国传统的“阁部会议”,成立上议院,作为议事、咨询机构,“事之行否,仍由在上者主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该书由翁同龢进呈光绪帝。

——摘编自杨天石《改良思潮的兴起》

材料二   康有为将少数人的著书立说推进成一个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社会政治理想、宗教学说和哲学观点,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翻方书籍、废除八股文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蔡尚思《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炽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得以形成的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政治主张与陈炽的不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3-14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他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他还主张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英雄。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杜莎夫人像馆展出林则徐像时曾派发宣传单张。其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晶像,背景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庭院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再仔细读那些较小的文字,赫然发现这样的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250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其中所谓“英国财产”是指被林则徐销毁的鸦片。

——摘编自【英】何伯英《旧日影像》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两位作者对林则评价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前述评价呈现差异性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七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早年虽在鸦片问题上已具有正确的见解,但他也曾认为“天朝声威”可以“慑服夷人”他还曾认为,“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警示外国人“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他初到广州时,看到西方军队,认为其“夷兵腿足缠来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林则徐到广州后,思想有了一个飞跃,他进一步认识了西方文化,恍然大悟“沿海文武官员,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不知其来历”。因此在广州期间“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林则徐将从澳门弄来的资料请人辑成《华事夷言》《各国律例》《四洲志》,更将英国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译,这些著作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史地等知识,记述颇为详尽,但因遭贬革职,发配新疆,上述著作都没来得及刊印问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3月,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三民”说,明确指出国民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的盛衰。“三民”说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详而言之,鼓民力就是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此乃国家富强之基础。开民智,就是要养成和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此乃“富强之原”。新民德也就是更新和培养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使树立讲究“言行信果”“各私中国”(即爱国)的道德观念,此乃救国图强的必由之道。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之说,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体系,并抓住了它的主体部分,这就是要使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严复等人论及人的现代化的学说,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启动了中国人的现代化工程。

——摘编自虞和平《论戊戌维新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提出“三民”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三民”说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定学习期限l5年,由于清廷内部矛盾以及美国的排华风潮,1881年,清政府中断留学计划,分三批将幼童全部撤回。被撤回的94名幼童中,大部分都没能完成学业。尽管如此,留美女童或多或少都已经受到西方先进科技的熏陶,回国后大多被政府任用,在近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地质矿冶、铁路建设以及电讯等多项科技事业的起步发展中,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就连西方学者也承认:“留美幼童们,在中国现代交通事业上,均居于领袖群伦的地位,他们倡导修筑铁路,开办电报,扩充煤矿。不仅如此,他们是中国现代化陆军海军的第一批优秀军官。”据1884年9月2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中圆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杨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均系奋不顾身……。”

——摘编自徐飞、茹诗珍《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美幼童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