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陈旭麓指出:“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变政。”他意在强调
A.政治变革具有思想启蒙作用B.鸦片战争刺激了民族的觉醒
C.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D.中西交汇促进改良思想创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学成回国)与洪仁玕商谈富强大计时,提出七点计划:(1)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良好的军队;(2)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识军官;(3)建立海军学校;(4)建立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5)设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6)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为主课;(7)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不是生活在中外交往第一线的人,也没有参加政治的实践经验,但他的思想具有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是富于文化内涵和信念关怀的体系性改革思想…… 1895年4月15日,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两天,康有为令梁启超鼓动广东省举人上折请拒和议,各省举子相继跟进,台湾举人莫不哀之。大规模的上述活动甚至得到某些政府官员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容闵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客观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能够成功组织“公车上书”的原因和影响。
3 . 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华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从而被大量吸收,不经过这一模式的调和和折中是很难融会的。“这一模式”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021-05-17更新 | 34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