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1-06-02更新 | 547次组卷 | 49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2021-01-29更新 | 625次组卷 | 3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3 . 19世纪中期,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为寻求国家出路做出了多种探索,包括
①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为求生存而进行推翻旧政府的运动
③学习西方,在国内发展近代经济   ④致力于改变现状,进行维新变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近代中国有一本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编著者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的是
A.《资政新篇》B.《四洲志》C.《瀛寰志略》D.《海国图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2020-09-11更新 | 921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中西会面。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魏源称其为“以西洋人谭(谈)西洋”、“斯纯乎以夷人谭(谈)夷地也”;徐继畲也说“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这说明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
A.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B.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D.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
8 .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020-08-11更新 | 419次组卷 | 50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020-08-10更新 | 369次组卷 | 81卷引用:2015届天津七校高三四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10 .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东西方文明的源头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思想家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有何不同?
主题二   东西方文明的相遇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一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2)1840年以后,中国人用哪些行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2020-03-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