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制思想界”。这主要指的是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2019-01-30更新 | 374次组卷 | 61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
2019-01-30更新 | 1155次组卷 | 39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基础历史试题
3 .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018-06-09更新 | 9584次组卷 | 146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II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入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2018-06-01更新 | 2944次组卷 | 17卷引用: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016-11-27更新 | 1437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安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2011-10-21更新 | 66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10 .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