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下·浙江·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长期以来,主流的史观都认为是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但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则呈现出与康梁所述不同的过程。分析下表双方的依据,选项中合理的是
肯定方(主流)否定方
依据康有为自述:在松筠庵聚集十八省共一千二百余举人,共商上书拒和之事。以为“士气可用”,以“一昼二夜”写就“万言书”,一千两百余名举人签名。此书“遍传都下,士气愤涌”四月八日,康至都察院请其代为呈递。但都察院以议和已经“用宝”为由,决绝了此次上书。《公车上书提名》的六百余人与《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所言之一千两百余人不合。《公车上书记》序文说此“万言书”原定四月初十日呈递,而后“议竟中寝”。《年谱》中说议和条约四月八日已经“用宝”与《翁同龢日记》所言之四月九日“用宝”相矛盾。
结论认为反方包含许多推测和预设,而且对反证材料的分析不足,“其结论有片面性”。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

A.肯定方的依据是当事人的自述,史料价值最高,肯定可信
B.反方以推测和预设结果,论据不足,所以没有任何价值
C.历史研究要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史证论
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2021-05-1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二下】【高中历史】【SX00095】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伏愿皇上采而用之。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1)从“史料实证”的视角,简评上述对于研究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材料的价值。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深入研究维新运动提供两则史料,并说明理由。
2021-03-06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
2020-03-02更新 | 346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说明你的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认同体现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出处《尚书》《诗经》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
解释意即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意即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意即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这是已知的“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时期为什么将天子所在的京师地区称为“中国”。从史料的角度说说“何尊”的价值。

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严复《辟韩》

(2)依据材料,概括严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辟韩》文章发表的背景。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节选

(3)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仅是亲历者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B.与政治相关的史料价值有限
C.掺杂了亲历者撰写时的思想感情
D.涉及政治事件就会出现分歧
2017-11-16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戊戌奏稿》内收有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但近些年来,经学者考证,基本可以确信其中绝大多数篇目系作者日后伪造。《戊戌奏稿》作为史料
A因为是伪造的,所以毫无史料价值
A.亲历者的记录应该是准确可信的
B.反映辛亥革命间戊戌变法的研究水平
C.属于研究康有为思想的第一手史料
2016-12-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上饶县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康有为等上书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书目的是什么?涉及哪些人?材料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3)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