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21-22高一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1·辽宁·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伏愿皇上采而用之。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1)从“史料实证”的视角,简评上述对于研究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材料的价值。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深入研究维新运动提供两则史料,并说明理由。
2021-03-06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10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层训练)
16-17高二上·广东广州·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
2020-03-02更新 | 34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Ⅲ卷)-历史
17-18高三上·北京·期中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认同体现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出处《尚书》《诗经》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
解释意即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意即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意即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这是已知的“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时期为什么将天子所在的京师地区称为“中国”。从史料的角度说说“何尊”的价值。

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严复《辟韩》

(2)依据材料,概括严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辟韩》文章发表的背景。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节选

(3)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8·河南许昌·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仅是亲历者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B.与政治相关的史料价值有限
C.掺杂了亲历者撰写时的思想感情
D.涉及政治事件就会出现分歧
2017-11-16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人教版历史试题(A卷)
20-21高一上·辽宁葫芦岛·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推动维新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等史料,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国变法。上述史料在强调
A.康有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进改革B.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
C.戊戌维新运动的合理性D.戊戌维新运动成功的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梁启超曾引英国斯宾塞的话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或有告者曰:‘邻家之猫,昨产一子。’以云事实,诚事实也。然谁不知为无用之事实乎!何也?以其与他事毫无关涉,与吾人生活上之行为,毫无影响也。然历史上事迹,其类是者正多。能推此例以读书观万物的,则思过半矣。”梁启超旨在
A.强调史事要被记录和书写B.强调史事应脱离写史者的现实
C.强调史料选择取舍要精善D.强调历史解释要生动形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