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他们著书立说,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其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作为(     
A.《海国图志》B.《校邠庐抗议》
C.《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D.《孔子改制考》
2022-07-10更新 | 40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叙述,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的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中国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需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下列观点与该学者所述相符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主共和”D.“德先生”与“赛先生”
3 .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22-04-23更新 | 396次组卷 | 2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晚清某学者在日记中写道:“康有为以变法执朝政,思抑太后以便己,其罪至大。余言康宜诛,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宜入告我皇太后、皇上,不可因噎废食也。惜无入言之者,为之太息。”下列最能体现该学者思想是
A.穷则思变B.中学为体C.经世致用D.师夷长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
2022-01-12更新 | 4696次组卷 | 35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6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之乱象,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治世主张。结合所学,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冯桂芬依然没有放弃“天朝上国”的心态
C.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大大刺激了冯桂芬的思想
D.该主张成为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2021-08-24更新 | 28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考前原创热身历史试题(选考)
7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便能“既免迂陋无用之饥, 亦杜离经叛道之弊”。这种政治文化观曾主导了
A.晚清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运动D.新文化运动
8 . 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华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从而被大量吸收,不经过这一模式的调和和折中是很难融会的。“这一模式”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021-05-17更新 | 348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应窃其所长,夺其所侍”;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这些主张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过程说明
A.地主阶级不断探索国家出路B.西学盛行逐渐取代传统思想
C.先进理论推动了近代化实践D.中体西用能够挽救民族危亡
10 . 下列属于洋务派主张的是
A.宁可亡国,不可变法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C.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D.制器与练兵相为表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