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附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溺于西法者……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稣,是自扰也。……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然则如之何?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同文馆、招商局……电线铁路之设,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譬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覆压,岂可得哉!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拯救,……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当时对待西法存在哪些偏见?作者认为应怎样对待西法?
(2)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梁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
(3)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未能真正实现,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1-11-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2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材料三   共产党人正因为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和自己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之点,所以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上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所谓“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魏源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概括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经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又,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在深刻的社会危机面前.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了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清军入关后,王夫之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然而,他始终把清军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他的著作《船山遗书》中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他还是“西学中源”说的提出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材料二   在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戎马疆场,曾国藩进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1862年,由曾国荃策划重刻。曾国藩校阅了1/3以上的篇幅,“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重刻的《船山遗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曾国藩不可能同王夫之一样把“尊王攘夷”的目标对准清王朝,却又接过“攘夷”的口号,把它转换为御外侮的“制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清朝入关后,王船山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然而,他始终把清兵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材料二   在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同时,曾国藩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1862年,由曾国荃策划重刻。曾国藩校阅了1/3以上的篇幅,“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重刻《船山遗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曾国藩不可能同船山一样把尊王攘夷的目标对准清王朝,却又接过攘夷的口号,把它转换为御外侮的“制夷”。

——据《曾国藩全集》等整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革命者印发王夫之《黄书》等“明于华夷之辨”的书籍,“排满革命”“光复旧物”便迅速成为国人的共识。

——据王泽应《冲破鸿蒙别有天——夫之出船山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革命派对王夫之思想的宣扬。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19世纪下半叶的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存在这样不同的态度:固守、利用、批判。请分别列举代表性的思想理论。

(2)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此道路有何特点?

(3)综上所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自信?

2018-1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10 . 古代中国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中国文化结构有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思想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这两种不同做法产生的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017-1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