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宋朝海外贸易的推动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这一区域的贸易形成了以中国出口品为主的手工业商品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生产的香药珍宝为主的资源性相互交换的互补性贸易的市场关系。阿拉伯商人和中国商人成为这一区域并驾齐驱的最重要的贸易力量,东南亚、日本、高丽等地的商人也积极参与贸易,共同维持这一区域的贸易运行。可以说,这一区域贸易已经具备了独立运行的稳定的基本要素,已经形成为一个明确的贸易体系。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夫兵战之日短,商战之日长。兵战之亡速而有形,譬如风吹灯灭。商战之亡缓而无形,譬如油尽灯灭。有形者易备,无形者难防。而人反畏兵战而不畏商战。吾知二十世纪因商战之败而亡国者,必较兵战为尤胜。……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倍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则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厌欲,孰得而谁何哉?吾故得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摘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1913——1919中国进出口状况统计表

年份进出口总额(海关千两)总指数出口指数进口指数
1913973469100100100
191492546895.188.399.8
191587333785.71103.979.7
1916998204102.5119.590.6
19171012451104.0114.896.4
19181040776106.9120.597.3
19191277807131.3156.4113.5

—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贸易体系的”特点。

(2)材料二的主张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3)材料三的外贸数据说明了什么?这种局面的发展对当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直截了当地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材料二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上述材料均摘自《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用重商政策进行改革。管仲实行“官山海”政策,国家控制盐铁等资源,由民间生产,国家收购专卖,寓税于价;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君主要“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鼓励商人“通齐国之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认为“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采取各种措施招徕优待各国商人,出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局面。管仲一系列的经济举措,使齐国迅速走向富强,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摘编自《管仲经济思想》

材料二   重商主义诞生于15世纪的西欧,盛行于1617世纪。托马斯·盂是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他认为为了扩大贸易出口,必须扩大国内的商品生产,国家应该用关税政策来保护制造业发展,促进生产,增加就业。他还主张通过发展航运业来扩大对外贸易,进而增加国家财富。该书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主张成为18世纪英国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西欧经济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王韬首先提出“商富即国富”,以“恃商为国本”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指出;“通商之益有三,工匠之娴于艺术者得以自食其力,游手好闲之徒得有所归,商富即国富,一旦有事,可以供输精饷,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郑观应的思想显得更为激进,他直接将“商业”作为武器,提出“商战”的口号,主张“兴制造”即“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他认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所以“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

——摘编自《清季重商思想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商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17世纪重商主义思想在英国盛行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重商主义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即提出了改变中国军事力量以对抗西方侵略的方针,即所谓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他摆脱了守旧派单纯关注外国入侵却不重视改变自身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救亡思路,而开启了“以变应变”的新的救亡思路,而这一新的救亡思路的开启为日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超越救亡思路进行更为深远的思考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在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为开端,中国以侵略者为学习对象,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救亡策略的新探索。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进步性。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电报事业的发展是认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较量

一、“持议甚坚”:西人的请设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因应“恐有洋人私设铜线等事,谨遵照条约所属(嘱),随时查阻”;“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人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的格局。
四、余论:历史的另面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扩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之处,但实属有因。

——据夏维奇《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整理

材料二:对于电报技术引进,洋务派将其融入到原有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这种在对宏观环境变革极小的条件下引进近代科技,并将其融入到传统社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科学化与传统社会的冲突,但并没有顺应科学化的要求,而是顺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

——摘自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材料三: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昔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列举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
2022-06-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转令民不聊生,盛亦难恃。”(《盛世危言》)他说:“宪法乃国家之基础,……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查欧美政治革命,商人得参与政权,于是人民利益扩张,实业发达。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摘编自夏东元、易惠莉《郑观应传》《郑观应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021-08-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1842-1922),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爱国者.早年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与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他“考究各国政治得失利病,凡有关于安内攘外之说者,随手笔录",著成《盛世危言》。该书于1894年正式出版,书中写道:"《断序)日:°强必以霸服,霸必以王服’。恭维我皇上,天亶聪明,宅中驭外,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农商,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由强企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得所,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无难矣。”该书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它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被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著作《盛世危言》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的思想背景和现实意义。
2021-05-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

材料二   “(美国在40年前尚无铁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21万里。凡垦新城,辟荒地,无不设铁路以导其先;迨户口多而贸易盛,又必增铁路以善其后。开国仅百年,日长炎炎,几与英、俄相伯仲。”

——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1878年)

材料三   美国支配政界之实权者,政党也。……(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政治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美国卒以此两者之相竞争、相节制、相调和,遂以成今日之治。

……美国政治家之贪黩,此地球万国所共闻也。……美国之官吏,成一拍卖场耳(一党上台,官吏全换)……此实共和政治之最大缺点也。

……黑人之自由权,不过名义上耳,……非得市会之许可,不能移住他市。……无他,人种上之成见则然耳。美国独立檄文云:凡人类皆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彼黑人独非人类耶?呜呼!今之所谓文明者,吾知之矣。

……夫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是多数政体之总称也……吾今若采多数政体,是无以异于自杀其国也……。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年)


(1)根据材料,分别概述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在看待美国问题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知识分子眼中的美国。
2021-05-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