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一直赞扬孔子安贫乐道、好学不倦、识人惜才、教子有方。但同时,李贽明确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提出“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摘编自王宝峰《李贽尊孔与反孔问题的诠释学意义》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果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而反对纲常阶级制则不得不彻底推翻孔子。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和陈独秀对待孔子态度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这一态度形成的原因。
3 . 文化、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学习才能丰富、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孔颖达等人受诏编撰的《五经要义》,成为每年明经考试的依据。开元中天下寺庙总计5358所,至武宗时增至四万余所。唐代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注:古代西域王国,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贵族,画作受到广泛欢迎,“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学者们认为,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请依据材料一及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相关史事对此予以肯定性论证。
(2)概括材料二中陈独秀给青年提出的修身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角度说明这些建议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社会状况,蔡元培从供职翰林院开始,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始终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蔡元培坚持以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为最终目的,始终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积极抵抗外敌的入侵,力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主张共和,希望建立以“民治”为骨干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共和国,实行内阁制,设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主张用法律限制“独夫民贼”,建立起法治国家,以维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民主权利;强调尊重人权,主张尊重个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权,尊重个人的平等、自由,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公开宣称“劳工神圣”,并提倡平民教育、工读互助、教育平等;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的各种自由权利;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新思潮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使北大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和中心。同时他在北大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及以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

——摘编自路伟《论蔡元培的民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民主思想的背景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的民主思想及教育实践队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2021-08-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在人类的世代繁衍中与时间同行,形成文化传统。它包括前辈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器物形态的文化成果,也包括沿袭下来的各种规范和观念形态的文化遗产,如社会的道德规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但是,后代人对前代人文化传统的承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人在继承前代人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必然要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不断扩大已有的物质成果,改造现行的各种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更新思想观念,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因而,文化在时间中表现出保守的因素和变革的因素,是保守与变革的统一,在连续中发展。其发展趋势是向上的,表现出文化的进步性。

——摘编自曹德明《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个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哀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大规模被引进和传播的开始。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制夷的工具加以引进。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深入,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清政府的压制,科学传播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戊戌变法以后,近代科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如反映生物进化的进化论学说口号“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激励中国人变法图强的警句。而至民国时期,科学更是被用于为政治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主要有报刊媒介、科学社团、科学演讲等几种形式。新文化中的科学演讲甚至在大街上都随时随地地进行着。陈独秀、胡适、丁文江等人都是出色的演讲者。一些国外知名学者也应邀来华演讲,其中包括杜成和罗素。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一些有留洋背景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较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要高于中国以往的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对象范固之广,人数之多也是以往中国科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为科学精神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近代科学传播给我们的启示。
2021-03-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中西文化全面交锋、对抗、排拒、吸取、融合的历史,一部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全面的历史。梁启超在1923年就概括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他认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一一“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一一“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一一“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而第三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思想成果。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也纷纷涌入中国,通过反复比较、分析鉴定,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成功。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22-01-12更新 | 3869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北省元氏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