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在“实业救国”“科学建国”思潮的推动下,留学美欧的青年学子大多选择学习机械工程、采矿冶炼等专业,走上“科学救国”之路。留美学界先后创立中国科学社(1915)、中国工程学会(1922)等科学学会,创办《科学》期刊,大力倡导科学救国。1915年《科学》杂志在发刊词中,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强大威力,旗帜鲜明地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这一看法,正切合了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以《新青年》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与此同时,随着欧战的爆发,特别是大战显示的巨大破坏力,微博也使得部分国人对西方文明、对科学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国内知识界逐渐形成一个质疑科学功用与价值的“反科学”思潮。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所谓“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严复,1918)。对此,中国科学社创办人任鸿隽指出,微博在充分享受科学益处的西方,“科学在性质上、组织上,皆有扩充之势,无畏缩之兆”。1924年《科学》杂志发表社论指出,“科学之为科学,自有其本身之价值,不因物质文明之有无而增减。……人自无良,何预科学,因噎废食,窃为国人所不取也”。

——摘编自张剑《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救国”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提出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历史背景,概括蔡元培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与蔡元培北大办学方针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道堂堂中国为什么褒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拔而激荡…唯一不变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古代
(汉至清)
圣人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
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
近代
(新文化运动前后)
落魄
孔子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
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现代
21世纪以来)
雕像
孔子
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

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1-12-16更新 | 34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 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 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 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24 年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鲜明地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 24 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根本指导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逐渐成为集中全党智慧的毛泽东思想。……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在随后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用两天的时间,向代表们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在会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 思想”,代表全党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个报告获得了一致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也成为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之一。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 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 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指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理 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贡献。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时期又形成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2020-12-0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它对中国从传统政治形态走向现代政治形态,最终成长为现代性的政治形态做了初步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气象

《新青年》(月刊)新潮社全国教育联合会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话文
《每周评论》(周刊)国民社教育部训令国文教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新潮》(月刊)平民演讲团教育部下令废除所有文言文教科书
《国民》(月刊)少年中国学会19181919年制定了汉语“注音符号”
《少年中国》(月刊)工读互助团19201921年白话文被公认为“国语”

——改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三   共产党的成功依靠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他们一定要在理智上深深相信党的路线的智慧。路线的正确性一定要用理论原则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件事的完成是逐渐创造了一套在西方通常称为“毛主义”的概念,在中国则比较谦虚称为“毛泽东思想”。它代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它的普遍原则用之于中国的特定情况。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呈现的“新气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20—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具体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文化运动肇于《青年》杂志,但掀起洪波却始于蔡元培将陈独秀和《新青年》引进北大。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介入论战,却顶住压力保护陈独秀。

1920年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短文《洪水与猛兽》,耐人寻味地将新文化运动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五四后,蔡元培接连发表《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系列文章,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持分析态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后蔡元培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12-3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随之涌入。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迫使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学习,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文化近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