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要求“自强”。从国内环境来说,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3)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


(1)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3)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为汉语出版。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况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推动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况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019-07-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学段历史试题(文)
4 .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反映了儒家思想已占统治地位,成为主导思想。

请回答:
(1)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2)材料二的这种确立儒家思想成正统的情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6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中国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也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大约每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即20—30年间,中国就要更迭和流行一种新的文化思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上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并归纳这一进程的特点。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程度逐渐加深的原因。
2016-02-18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期末)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