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2016·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
C.《民报》D.《申报》
2019-01-30更新 | 139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点对点专项训练-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1-30更新 | 3607次组卷 | 132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作业)
2012·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2019-01-30更新 | 1185次组卷 | 28卷引用: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漱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A.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阅读材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7 .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一:“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年3月5日《临时政府公报》29号

材料二: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年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8 .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018-06-09更新 | 2995次组卷 | 28卷引用: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9 .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死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围”,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为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