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8年,陈独秀提出社会的文明幸福,并指出幸福是个人促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被尊重的。这表明陈独秀(     
A.思想倾向开始发生转变B.批判儒家传统的道德
C.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D.重视保障个人的权益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炎培(18781965)浦东川沙人,近代职业教育家。1902年从南洋公学毕业回国后,返乡办新教育,1917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后参与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并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他主张“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办学校要遵守社会化,科学化方针。在教学中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受教育者要有“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思想,就业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个性”需要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价20世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
2023-0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1、17。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学生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国内)为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4 .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
(3)为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2023-01-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5 .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前期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 、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传播________(1918年后)
2023-01-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某美国学者曾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与18世纪的欧洲先哲们的际遇不同。后者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前者则是以抛弃(至少是揭露)‘科举心态’‘盲从’以及摒弃习以为常的‘为社会所钳制’的国民性为己任”。该学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民族意识觉醒B.中国知识分子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C.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D.新文化运动以批判传统的礼教为目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18年底,陈独秀称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到1923年底,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时,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这种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式微B.政治思想的转向
C.革命领导权的转移D.革命性质的改变
2022-12-29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发表的重要文章:

时间作者文章
1915年9月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6年9月李大钊《青春》
1917年4月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18年4月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
1918年11月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5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5月陈独秀《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1923年6月瞿秋白《国际歌》中文歌词
1926年3月瞿秋白《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

材料二   《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这本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刊物,从未间断地向国际国内展现中国的风貌。

1954年第2期封面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
1954年第8期封面合作社的打谷场
1954年第9期封面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1954年第12期封面金兆陛正在和队员们研究怎样节约木材
1955年第1期封面天津第一橡胶厂的职员李淑华和她一胎所生的三个孩子
1955年第2期封面一个冰上运动爱好者家庭
1955年第3期封面在和平、幸福的大道上前进
1955年第4期封面春耕开始了,新媳妇在娘家过完春节,回家参加生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青年》发表的重要文章与思想解放历程、民主革命道路探索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54~1955年间《人民画报》封而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2-12-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为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A.全盘否定了儒家的全部学说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存在较为多元的学术流派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各国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文化(自然包括哲学)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发掘,同时也表现为对异已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原有的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定型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原有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的转型期。

——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2022-12-23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