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何面对外部世界一直是近代以来横亘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列强是入侵者,又是先进文明的传入者,排拒还是学习,一直是中国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与入侵者的斗争中,在向西方文明的学习中,中国改造了自己,走上了一条既与自己的过去不同又与外国文明有别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曾有学者以“改变自己,影响世界”来概括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述上述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0-05-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主张思想革命,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正是这一改造国民性思潮激发的民族主义,在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侵略权益的刺激下,成了支配激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机。在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就将学生数增加到1695人,1918年,又增加到2001人,1919年春季学期就招收了2413人。

——摘编自彭平一《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礼教、家庭制度等,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

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指责胡适等人要建立的现代中国学术“没有任何继承”,这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误判。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由于它通过教化方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民俗、家规、乡约中,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

——摘编自左玉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中可以支撑其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2020-04-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选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苏省教育会昨发出通函云,本届江苏各校演说竞进会之演说题范围已由本会定为:“新文化运动之种种问题及推行方法。”推为简单地解释以备各校参考:(一)新文化运动是继续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于全国国民的作用,其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二)新文化运动要文化普及于大多数之国民。不以一阶级一团体为限(例如推广注音字母、传播白话文、设立义务学校演讲团都是这个意思)。(三)新文化运动是以自由思想、创造能力来批评改造建设新生活(例如现在各种新思想出版物)。(四)新文化运动是谋永远及基本的改革与建设,是要谋全国彻底的觉悟(继续现在的新运动从基本上着想使之永远进步也)。(五)新文化运动委全国国民改换旧时小的人生观而创造大的人生观,使生活日就发展(例如从家庭的生活到社会的生活》。(六)新文化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国民运动、学术思想运动。以上所述都是示其大略。还有他种事业及种种问题,及推行方法,是要大家研究。

——摘编自张耀杰《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自报演说题,并就所拟演说题展开评述。(要求:演说题准确,评述客观,史论结合)
2020-04-04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广东、湖南、湖北四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3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材料二 科学精神被引进和大规模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科学传播突破了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开始出现了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科学精神由此进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在新文化运动的诸多传播者中,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家和以《科学》月刊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起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背景和理论旨趣的不同,这两股主力科学传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然科学家致力于阐明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而系统地揭示了科学精神丰富而深邃的意蕴。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家,更注重运用科学精神改造文化,开启民智并通过传播科学来推进中国的民主科学派和人文派的科学传播者都触及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者,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作用。

——摘编自张炎、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传播科学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在时间上进入了近代史,在空间上也进入了世界史。与此同时,中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统断裂、秩序脱序、意义丧失的危机。在文化危机和冲突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也自发和自觉地进行文化选择。根据近代历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承认器物上不如“夷人”,于是“师夷之长技”;第二期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承认制度上不如对手,于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制;第三期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承认文化上不如西方,于是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学习西方文化。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缺陷,在于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救亡和革命两个历史主题时,相对地忽视了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和改变文化与科学落后的状况。

——摘编自周朗生《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现代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中国近代“文化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6 .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二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020-08-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
8 .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运动怎样的指导思想?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解放历程?
2019-05-2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1522—1640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走近科学、倚重科学不是出于学理目的,而是从实用的价值立场出发,把科学作为思想武器。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愚昧和落后。陈独秀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用进化论的理论为视析社会、历史和学术问题。

——摘编自陈廷湘《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时期科学思想相较于晚明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