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17年,一个叫杨睿的人,纠集一帮人成立灵学会,研究能与鬼魂沟通的奥秘,成为个整合西洋催眠术、东洋妖怪学、中国本土扶乩占卜术的大杂烩,自称可以解决道德沦丧的问题,连黎元洪、严复都为之题词。这表明当时
A.封建迷信成为思想主流B.思想启蒙需要更加深入
C.新文化运动成效不显著D.北洋军阀意图加强专制
2022-05-14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末民初的体育教材都包含了大量的兵式体操内容。1928年出版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则摒弃了兵式体操的训练,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养成圆满的人格”,安排了田径、舞蹈、足球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内容。体育教材的这一变化
A.深受民主科学思想影响B.顺应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迎合国民政府专制统治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时说∶"那时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同时指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闰土、阿Q等等,绝非纯粹的艺术虚构。张勋复辟要尊孔,军阀争权要尊孔,甚至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要尊孔。"据此可推知,毛泽东意在强调(       
A.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B.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
C.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D.知识分子救国方式已达成共识
5 . 1914年,胡适撰文指出:“绝不能希望以任何官方的崇拜仪式来复兴儒学,也不可能用宪法或法律来复兴……(应探讨)怎样能使孔子的教海适合现代需要或现代变化。”可见,当时胡适
A.形成了系统的民主科学思想B.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具折中性
C.认识到建立共和制度的紧迫性D.已意识到思想统一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3年6月,严复在中央教育会发表的演说《读经当积极提倡》中指出:“大凡一国之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至于人之所以成人,国之所以为国,天下之所以为天下,则舍求群经之中,莫有合者。”严复积极提倡读经,旨在(       
A.坚持维新派的改革方案B.积极倡导兼容并包思想
C.纠正新文化运动的偏颇D.使国人保有独立的国性
2022-04-26更新 | 33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尚同”等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使儒家学说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东汉儒生牟子原著《理惑论》在讲述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时而引证《老子》时而援用儒家学说,表现出融会儒、道、佛三家的倾向。魏晋时期,佛教与儒学,道学、玄学交融并汇。然而,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建立哲学体系时运用的不是来自印度的因明逻辑,而是魏晋玄学的形名学与言意之辨。

——摘编自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时至近代,在中西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中学”的势力曾远大于“西学”。近代早期,林则徐组织翻译西书、西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表示怀疑,而在主观上处处维护其尊严。到19世纪60年代,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有些地方落后,于是热衷“洋务”,提倡“西学”。但是“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始终坚持的是“采西学、制洋器”的原则。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而是扩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对进化论、民权思想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政治理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张。

——摘编自李侃《简论中国近代文化与近代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022-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提高就是——我们没有文化.要创造文化;没有学术,要创造学术;没有思想,要创造思想,要‘无中生有’地去创造一切。这一方面.我希望大家--齐,同心协力用全力去干,只有提高才能真普及”。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使文化提高与普及相互促进B.借助西学提高传统文化地位
C.全国民众集体参与文化创造D.通过创造促进新文化的普及
2022-04-20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青年》发行初期设有专门发行人员或委派专人承担具体发行事务。杂志不但定价低廉(每册零售价2角),而且实行订购半年(6册)1元、全年(12册)2元的折扣。为回应读者的再版要求,还推出了前5卷的合订本,采取“五卷合卖”的捆绑销售策略。由此推知,新文化运动
A.使革命思潮受到民众欢迎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注重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D.得到了爱国资本家的赞助
10 . 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运用各种方式提倡白话文,宣扬新文学。思想家们的行动旨在
A.推动文学革命开展B.动摇传统儒学地位
C.创造科学民主氛围D.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