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学者指出,“人们难于想象,如果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匍匐在孔孟脚下,沉溺于汉宋之学,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局面!”这种观点认为(     
A.辛亥革命涤荡了儒家思想的残余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C.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D.新文化运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2023-03-06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在传统文化范畴内,屈原形象往往被界定为忠君的“忠臣”。到20世纪初,屈原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废除B.民主思想的传播
C.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3-03-04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届高三二模(3月质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A.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B.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D.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023-03-02更新 | 542次组卷 | 9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殷墟卜辞》中有针刺治病的卜辞2条,艾灸治病的卜辞5条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的外治理论,既是对前人零散外治经验的总结,更是成为后世如外科、骨伤等诸多专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来源。唐代外治法的运用更加广泛,中医外治也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外治方达1200余首,外治法50多种,尤其在妇科、儿科疾病中使用了大量药物外治法。宋代随着印刷、造纸业的进步,医家著述开始大量增多;另外,由于医政改革,官方统一编写综合性著作,并对大量医籍系统地校订和整理,推动中医外治法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创新。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不仅在中药外治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同时伴随着体表手术的发展,还出现了适用于手术的外治器具。

——王鹏《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材料二:民国初期,经历了近代半个多世纪的耻辱之后,许多人认为只采用西方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要让中国走向富强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新文化的发起者陈独秀曾指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自然被认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绊脚石。随着对西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西医借助近代科学技术,在临床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相对而言,中医则几乎徘徊不前。西医飞速发展,不断攻克医学难题,而中医却没表现出这类似的特质,这让人们对中医感到更加不满。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中医走向衰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

——郎栋《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外治法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医走向衰落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医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3-03-0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B.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2023-02-09更新 | 375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近代某位学者关于“新思潮”的看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维新变法B.否定了传统文化
C.体现了理性精神D.脱离了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世纪20年代,国内的诸多政治团体竞相标榜自己的“革命”性,如无政府主义派倡导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倡导阶级革命,中国国民党倡导国民革命,中国青年党倡导全民革命等,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不革命即是反革命”。这(     
A.是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B.体现了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
C.说明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已开辟D.反映出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1、17。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学生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国内)为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18年底,陈独秀称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到1923年底,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时,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这种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式微B.政治思想的转向
C.革命领导权的转移D.革命性质的改变
2022-12-29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